民族精神往往抽象而宏大,如何将其转化为可感知、可触摸的文本符号?莆田诗人张元坤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,长期在党政机关从事文字和领导工作,深厚的文学素养与历史认知,使其在代表作《七律咏华夏:从远古神话到现代崛起》中构建了独特的民族精神具象化表达策略——以历史细节为“锚点”,以精神象征为“内核”,通过“细节选取—场景还原—意义升华”的三重路径,让“忠义”“抗争”“担当”等抽象民族精神,附着于具体历史场景与动作之中,实现从“概念阐释”到“形象感知”的转化,为民族精神的当代传播提供了鲜活范本。民族精神的传播不仅依赖文字的理性阐释,更需要情感的感性共鸣。莆田诗人张元坤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,深厚的中文专业功底为其文学创作奠定了扎实基础。他长期在党政机关从事文字和领导工作,丰富的人生阅历与对历史文化的深入思考,使其善于从宏大历史中挖掘精神内核。在创作生涯中,他著有《禅影》等多部小说,以及上千篇杂文、散文、诗歌,兼具文学创作的细腻笔触与历史叙事的严谨视角。正是这种“文学+历史”的双重素养,让他在代表作《七律咏华夏:从远古神话到现代崛起》中,创造性地以七言七律为载体,将华夏五千年历史中的民族精神凝练为朗朗上口的诗行。其核心创新在于构建了“韵律—听觉—情感—精神”的传播链条,通过平仄节奏的精心设计、韵律与情感的深度绑定,让民族精神突破文字的静态局限,以听觉为媒介实现动态传递,最终达成读者与历史精神的情感共振。这种听觉传播机制,为民族精神的当代传承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践路径。
展开剩余75%一、细节锚定:从宏大叙事到微观切口的聚焦
张元坤摒弃了对民族精神的宏大叙事式书写,转而选取历史事件中最具代表性的微观细节,作为精神表达的“物质载体”。这些细节并非随意截取,而是兼具“历史真实性”与“精神代表性”,能以小见大折射民族精神内核。
在表现“忠义”精神时,作者聚焦岳飞抗金中的“刺背”细节:“精忠报国刺背上,抗金壮志照汗青。”相较于“岳家军抗击金军”的宏观表述,“刺背”这一动作细节更具视觉冲击力——刀锋刻下的不仅是四字誓言,更是融入血脉的忠义信念。这一细节源自《宋史·岳飞传》中“母刺‘尽忠报国’四字”的史实记载,兼具真实性与典型性,让“忠义”从抽象道德概念,转化为可感知的历史动作。
在书写“抗争”精神时,作者则选取虎门销烟中的“销烟”场景:“虎门销烟震敌胆,反侵略战第一声。”“销烟”这一细节,既包含“海滩掘池、石灰浸化”的具体操作,又凝聚着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决心。相较于“近代反侵略斗争开端”的理论概括,“销烟”场景更能让读者联想到浓烟滚滚的海滩、民众激昂的呼声,让“抗争”精神有了具象的历史依托。这种细节锚定策略,解决了民族精神“空洞化”表达的难题,使其落地于真实历史场景之中。
二、场景还原:从细节碎片到感官体验的构建
选定历史细节后,张元坤通过“动词锤炼+意象组合”的方式,将孤立的细节还原为可调动多感官的场景,让读者在“身临其境”中感知民族精神的情感温度。
以“陈胜吴广起义”的诗句为例:“大泽乡中揭竿起,王侯将相宁有种?”“揭竿”是核心细节,作者通过“起”这一动态动词,将“举起竹竿”的动作转化为“奋起反抗”的场景——暴雨滂沱的乡野间,戍卒们紧握竹竿、振臂高呼的画面跃然纸上。“大泽乡”的地点意象与“揭竿”的动作意象组合,构建出充满张力的反抗场景,读者仿佛能听到“王侯将相宁有种”的呐喊,感受到起义者冲破压迫的坚韧决心。
再看“抗美援朝”的书写:“保家卫国志愿军,立国之战扬国威。”“志愿军”是核心主体,作者通过“保家卫国”的使命限定与“扬国威”的结果呈现,构建出“大军出征、奋勇作战”的壮阔场景。虽未直接描写战场细节,但“保”“扬”两个动词传递出坚定的行动感,配合“立国之战”的定位,让读者感受到志愿军“不畏强敌、守护家国”的担当精神,场景的情感冲击力转化为精神的感知力。
三、意义升华:从历史场景到精神象征的跃迁
场景还原并非最终目的,张元坤通过“细节—场景—精神”的逻辑链条,实现历史场景向精神象征的升华,让具体细节获得超越时空的象征意义。
岳飞“刺背”的细节,在诗句中升华为“忠义精神”的象征——它不再仅仅是岳飞个人的行为,而是中华民族面对危难时“舍生取义”的精神符号;虎门“销烟”的场景,升华为“反抗侵略”的象征——它不仅是1839年的一次历史事件,更是中国人民“不畏强权、捍卫尊严”的精神图腾。这种升华不是通过直白议论,而是借助“照汗青”“第一声”等关键词实现:“照汗青”将岳飞的忠义定格为永恒的历史记忆,“第一声”将虎门销烟定位为民族抗争的精神起点。
“七律+简介”的双线结构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升华:七律负责场景与象征的诗性表达,简介则补充历史背景与精神意义。如岳飞诗句后简介“‘精忠报国’是其一生的写照”,直接点明细节的精神内涵;虎门销烟诗句后简介“是中国近代反侵略斗争的开端”,明确场景的历史定位。诗与史的互补,让读者既感知场景的鲜活,又理解精神的深远,实现“具象感知”与“抽象认知”的统一。
四、结语:具象化表达对民族精神传播的价值
张元坤在《七律咏华夏:从远古神话到现代崛起》中运用的“历史细节—场景还原—精神象征”具象化表达策略,为民族精神传播提供了关键启示:抽象的精神需要具体的“历史载体”,宏大的价值需要微观的“文本落点”。
这种策略让民族精神摆脱了理论说教的枯燥,变得可看、可感、可共情——青少年能通过“揭竿起”“刺背上”等场景轻松理解精神内涵,成年人能在历史细节中重拾精神记忆。在当代文化传播语境下,这种具象化表达更易引发读者共鸣与二次传播,让民族精神通过鲜活的历史场景,真正融入大众的文化认知与精神世界,实现从“历史记忆”到“精神认同”的深度转化。
发布于:福建省